水稻何時進行晾田及晾田的作用
編輯:2023-06-29
一、晾田時期
水稻進入有效分蘗臨界葉位(11葉品種7葉、12葉品種8葉),田間莖數達到計劃莖數80%時晾田3~5天,控制水稻無效分蘗發生;在6-7月份田間出現“冒泡”現象時及時晾田,釋放硫化氫、甲烷、氨氣等有毒氣體;在無低溫冷害的條件下,水稻出穗前再排水晾田2-3天,向土壤中通氣,促進水稻根系發育,做到以水換氣、以氣養根、以根保葉、以葉保產。
二、晾田的作用
(1)有效地控制無效分蘗:有利于有效分蘗的莖穗生長,為在預期畝穗數的基礎上爭取穗大粒重創造條件。
(2)抑制長勢:使葉色暫時褪黃,延遲封行日期,保持適當的葉面積指數。
(3)增強土壤通氣透水性:促使水稻根系下扎,提高根系活力,同時,促進有機質分解,增加土壤速效性養分釋放,為了下一階段水稻生育提供良好的肥力條件。
(4)改善群體結構:使基部節間縮短,適當控制后期幾片葉的長度,使通風透光良好,底葉不早衰,提高抗倒伏能力。
(5)提高碳氮比:有助于水稻由以氮素同化作用為主轉化為以碳素同化作用為主,提高植株碳氮比(C/N),使營養生長向生殖生長轉化。
(6)促進養分運轉:有利于后期成熟期間養分的運輸,提高結實率和粒重。
(7)改善田間小氣候:增強水稻抗逆力,特別是防御病蟲害的能力。
(8)減少有害氣體:有利于釋放田間因秸稈腐爛而產生的氨氣、硫化氫、甲烷等有毒氣體,減輕對水稻根系的危害,提高根系的活力。